名校毕业,被分配到西北小城的企业,他没有自怨自艾;扎根吴忠30余年,守正创新,推动国产控制阀先进制造技术对标国际;企业几经沉浮,他挑起重担,带领团队闯出路、谋发展。
作为坚守西北边远地区的卓越工程师代表、长期奋战在国家装备制造工程一线的控制阀专家,2021年11月,马玉山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脸上饱经沧桑,眼里闪耀着干劲十足的光,马玉山说:“我本草根,从大西北最基层土壤萌发,能有今天的荣誉都来源于工程师质朴的初心。”
马玉山(右二)在车间和专家讨论技术问题。
“起点越低,想要努力的心愈发强烈”
1991年,马玉山从吉林大学分配到宁夏吴忠仪表厂。“那时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都分配得好,有的到大城市很风光,有的进大机关很体面。我的起点是‘地下室’,做车间见习工人。”
放下思想包袱,开动机器。马玉山服从安排,他主动向工人师傅学、向车间主任问,脏活、累活抢着干,很快就在车间有口皆碑。
“我就像埋在坚硬土壤里的种子,等待机会拼命要发芽。”一年后,马玉山从车间被“提拔”到技术室。“第一次交设计活不但被技术部主任‘毙’了,还让别人‘二次设计’,这对自尊心强的我是个很大的刺激。”
他决心跟着厂里最能干的工程师学技术。加班时,别人悠着干,他通宵达旦干。出差时,别人带回土特产,他带回业务资料。45岁前,马玉山经常加班学习,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就像龟兔赛跑,当起点越低时,我想要努力的心愈发强烈。”马玉山回忆道。
1995年马玉山被批准入党,1996年评上工程师,2001年成为总工程师……同年进厂的18个人里,马玉山是成长最快的。 “这些对我是极大的肯定。我对工程师这份职业愈发迷恋,我的心已与西北小城企业紧密相连。”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吴忠仪表厂遭遇转型的阵痛。在2002年至2009年的最低谷期,企业连职工工资都难以发放,技术人员大量流失,高管纷纷离职,面临倒闭风险。
“独栋别墅,公司股份……有企业开出诱人条件,力邀我加入,但我丝毫不动心。”当时的马玉山已是吴忠仪表厂的总经理、总工程师,责任感、使命感让他留了下来。“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企业不能死到我的手里,我得想法让它活下去!”马玉山“站”得越高,愈发体会到要把个人利益融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中去。
“揭榜挂帅,把进口阀‘踢’出去”
2010年,吴忠仪表厂改制为民营企业——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吴忠仪表”),从此踏上了筚路蓝缕的创业路。
那时,国产阀价低质劣,“跑、冒、滴、漏”现象普遍,国产装备用的高端阀被进口阀所垄断,怎么办?
有家企业进口的调节阀出了故障,如从国外调集专家,耗时长、费用高。一向喜欢攻坚克难的马玉山研发团队主动接过阀门维修任务,仅20天就完成了。
维修业务接得多了,马玉山萌发自主造高端阀的念头,以改变进口阀“卡脖子”状况。
2010年是我国煤化工大发展的好时期。为逆境中突围,凡涉及控制阀项目的招标,马玉山就带团队去竞标,在干中练技术,在干中带队伍。
机会来了。2010年,吴忠仪表接到一个大单——某公司希望为其提供对流降压系列调节阀。价格十分诱人,但要求十分苛刻,调节阀必须具有耐高压差、抗冲刷、耐腐蚀、高耐磨、零泄漏等性能。马玉山带头成立技术攻关团队,夜以继日攻关,成功制造出对流降压系列调节阀,解决了高参数工况下调节阀使用寿命短、流阻大、响应速度慢、调节精度低等问题。
控制阀如同自动装备的“手”与“脚”,大国重器的“手脚”受制于人,后果不堪设想。实现国产阀替代的目标是“星辰大海”,马玉山团队脚踏实地一颗颗地“摘”。
2013年,投资500亿元的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煤制油项目——神华宁煤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启动。马玉山揭榜挂帅,研发该项目的控制阀。“作为国家首台套装备的核心部件,其所需的60%阀门都得重新立项攻关,大到口径2米的阀体,小到核心零件,甚至加工工艺都是从零起步,时间紧任务重。”吴忠仪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常占东说。
项目实施的3年时间里,马玉山带团队跑遍了位于我国能源“金三角”核心区域的鄂尔多斯、榆林、宁东三地,一年来来回回地跑上七八趟,有时出一次差就住上一周。
马玉山对工程项目的态度十分严谨细致。总工程师王学朋回忆说:“为找准差距,解决国产阀与进口阀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马总每次看装备,都带着我们爬100来米高的设备框架,调研进口阀的应用情况,研究国产化替代方案。”
马玉山全程参与项目方案立项,对结构、材料、工艺、检测及评审等环节严把关,他抛出一个又一个创新问题,引发头脑风暴:
“能否在同一机床上用‘一次装夹’加工不规则工件,提高装夹效率,保证产品整机的装配质量?”
工程师们直摇头,“这个不可能,书本上没学过,国内也没这个技术。”“试试看!”马玉山不给退路。
通过减少物流转序时间,减少装夹次数,减少对刀找正时间及编程调试时间……创新“一次装夹”的加工工艺,保证了各加工部位的尺寸精度和形状位置精度,生产效率提高了30%。
严酷工况下,高端控制阀负责“指挥”腐蚀性气体液体、煤粉煤渣、高温高压蒸汽以及剧毒物质等介质“行动”,模拟极端工况实验是验证产品性能的最好办法。吴忠仪表检测中心主任贾华说:“为保证产品安全稳定,不惜重金投入8000多万元,先后建设了亚洲最大的超大口径(DN1000调节阀)大流量实验室、70MPa高压实验室、600℃高温实验室、-196℃低温实验室、低噪音实验室以及1500米深海环境模拟高压舱等,填补了行业空白。”
攻克重重难关,2015年,吴忠仪表与神华宁煤合作申报的“首台套装备项目”通过国家验收。马玉山团队生产研制的阀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价格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使用寿命却延长五六倍。马玉山团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马玉山骄傲地说:“吴忠仪表在煤化工领域把原来的进口阀全都‘踢’了出去,现在都用国产阀。”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30余年,马玉山带着工程师团队走南闯北,只为一件事,实现国产化替代。
为实现深海油项目水下球阀国产化,马玉山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布局,十年磨一剑,终于在2020年底通过专家验收。水下球阀国产化实现了材料、性能和结构的创新,误差为0.001毫米,仅为进口品牌误差的五分之一。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马玉山带领工程师团队弯道超车,自2015年以来吴忠仪表的产品销售额位列国产第一。马玉山自豪地说:“用15年时间奋力追赶,吴忠仪表掌握了大量关键技术,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赢得了我国控制阀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把创新用起来”
2006年任总经理后,马玉山在职攻读工程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充电”。有人劝他学工商管理,马玉山却说:“专业技术才是工程师安身立命的基本功!有了技术加持,管理者才敢于决策,才能更好地把创新用起来。”
作为领军人才,马玉山深知,独木不成林,在西北小城,吴忠仪表想要一片人才森林,就得“放大招”。
他勇于打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为吸引大学科研人才到吴忠仪表来创新,积极找党委、政府、高校,终于促成宁夏大学的博士来企创新,编制在学校,人才由企业用。
西部小城想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不易,马玉山四处“化缘”,想方设法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社厅争取到各类人才工程项目、培养奖励、平台搭建等方面扶持政策,创院士工作站、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马玉山忘不了,企业低谷时人才流失之痛。“国外‘卡脖子’的技术产品太多了,控制阀技术包罗万象,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引进外来人才。”
“超音速火焰喷涂”是一种先进工艺,它能用极高速度将耐磨粉末涂层材料喷涂到基体材料表面,使产品具有更好耐磨性能和耐腐蚀性,且不发生热变形。2011年国内还无法将这项“硬核”技术应用于批量化生产。恰好,海归博士刘海波受邀来企业参观,马玉山主动对接吴忠市人社局,了解引才政策,为刘博士安了家,解决了其配偶就业、儿子求学等实际困难。刘博士的加入使吴忠仪表迅速拥有了这项“硬核”工艺技术,并成功实现产业化。
控制阀流量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在中控台监测设备运转情况。
既用好外来人才,又要育好本土人才。2016年任董事长后,马玉山实施创新人才发展战略更有底气,也更自信了。
他提倡“不让工程师吃亏”文化,在工资、奖金、荣誉等方面向工程师倾斜;为人才队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鼓励年轻人把“论文”写在技术攻关一线,催生了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宁夏塞上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等一大批人才……
宁夏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晓波说:“2016年,自治区启动后备院士人才培养计划,给包括马玉山在内的5位培养人选,每人投入500万元的人才专项经费,用于科研资助、项目建设、团队建设等。”
创新人才政策改变了吴忠仪表产品的国际地位,改写了我国控制阀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马玉山也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2021年11月,喜讯传来,马玉山当选院士,这是宁夏本土培养院士零的突破。他踌躇满志地说:“我将继续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己任,坚持科技创新,加大人才培养,为高端控制阀应用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