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秘书处联系方式战略合作伙伴返回主站页面

行业资讯/ Midwifery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法规  >  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 构建智能化能源体系
推动储能规模化发展 构建智能化能源体系
发布时间: 2021-04-30

“随着国家将储能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储能已成为能源互联和智能化体系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月14日在京举行的第十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指出,面对未来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和消纳,储能与新能源发电、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当前,在“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发展正加速由补充能源向主力能源转变,而储能则成为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关键。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政策支持的加码和我国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不断进步,储能将逐渐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并助力现代能源体系的构建。

1政策加持 助力碳中和进程

近年来,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持续加快。根据峰会发布的《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1559.6MW,新增投运规模首次突破GW大关,是2019年同期的2.4倍。

在史玉波看来,绿色低碳能源转型趋势下,储能市场发展将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催生对大规模容量储能的需求,存储容量大、持续放电时间长、系统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的技术将脱颖而出。二是能源互联网趋势下,分布式储能规模化应用将进一步加快。

记者了解到,随着风电、光伏发电进入平价上网阶段,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的重要路径,“新能源+储能”逐渐受到政策的青睐。2020年,有20个省份提出了“新能源+储能”配套发展鼓励政策,进入2021年,已有9个省进一步提出新能源场站配置10%-20%不等的储能。

“国家能源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新型储能的发展,近来持续推动储能的相关工作。”国家能源局监管总监李冶透露,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引导,完善政策体系,推动试点示范,夯实发展基础。他强调,要持续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将储能纳入“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和能源技术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加以支持。

在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十四五”期间,储能发展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预计,2025年,全国新型储能规模将达到约3000-5000万千瓦,2030年将进一步增加到1.5亿千瓦左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未来新型储能规模将超10亿千瓦。

2电氢并行 探索多样化路径

记者了解到,储能的技术和应用场景,都有着多样化的路径。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储能电池和氢能会成为未来主流的储能方式。其中,电池的技术进步正在持续进行,从现在的锂离子电池到未来材料的不断革新,中间还有很大潜力。

“氢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最佳途径。”欧阳明高表示,在能源利用的充分性方面,氢能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模式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从规模储能经济性上看,固定式规模化储氢比电池储电的成本低一个数量级;与电池放电互补性上,氢能是一种大容量、长周期灵活能源;此外,氢能制运储方式灵活,有长罐拖车、管道输氢、长途输电结合当地制氢等方式。

基于两种不同的储能方式,在应用场景上,也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模式。其中,在交通领域,欧阳明高认为,未来十年,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将分别达到亿辆和百万辆,同时,车网互动的智能新能源生态将形成两种组合,即分布式光-储-充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和集中式风-光-氢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而在电力系统方面,他表示,“我们将会从传统的源随荷动的传统电力系统,发展成为源、网、荷、储的互动的调控模式。”

对此,杜忠明指出,未来的电力系统一方面需要对现有的大电源、大电网的形态进行挖潜、改造、升级,让电力系统尽可能调动内部的调节能力和资源,为新能源的发展服务。但仅依靠现有系统来做这件事已经无法适应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发展的需要。他强调,尽快形成一个源、网、荷、储融合互动的新型的电力系统迫在眉睫。

作为储能多元应用的一种,“新能源+储能”在近年来发展迅速。科华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四雄指出,由于风电“反负荷”特性强,光伏波动性更大,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平衡,储能愈来愈显示出优势。他表示,科华数据采用深度电力电子化和智能化的储能系统,加速储能成本下降,提高可靠性及运行灵活性,将实现“新能源+储能”的平价应用,促进双碳目标的达成。

3直面挑战 推动规模化发展

当前,我国储能产业正步入规模化高速发展快车道,并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且发展热度仍在持续升温。但在行业发展“繁花似锦”的同时,储能的未来仍然面临着诸多无法回避的难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指出,储能的发展还存在着多种挑战,首先就是储能技术在规模成本寿命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应用要求,第二是储能产生的安全和标准体系仍需继续完善,第三是储能市场地位需要进一步落实,稳定的价格机制尚未形成。他表示,发展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角度予以支持,推动其发展。

对此,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认为,目前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特别是储能行业自身也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成本偏高,应用场景洞察力不足等等很多问题,只有储能具备了经济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大规模的发展,他呼吁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加大创新力度和研发投入。

据记者了解,作为知名的新能源和储能企业,阳光电源储能变流器、系统集成市场装机规模均位列中国第一,近年来,其发展优势不断扩大。曹仁贤强调,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新能源的发展既要考虑到各种能源品种的合理搭配,还要考虑到各种储能方式的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布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电网调节能力、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

对于储能产业的发展,杜忠明建议,一要尽快出台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顶层设计,二要尽快形成一个完整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体系,把新型储能纳入到规划设计里去,三要高度重视新型储能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问题。

关于协会帮助中心会员服务联系方式
  • 扫描关注协会微信